景區動態
廣勝寺分上、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筑
元代壁畫,華夏瑰寶
發布時間:
2020-05-16
廣勝寺的三絕之一是保留有415平方米的元代壁畫。在歷史上平陽(今臨汾)大地民間書畫,一直蜚聲華夏,在民間亦有不少頂級的繪畫藝人。他們把佛教的佛像以及佛教藝術與中國的美術、雕塑藝術結合起來,吸收融合和創造,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繪畫風格,顯示出了極高的藝術水平。廣勝寺上寺、下寺及水神廟的壁畫題材之豐富,畫技之精湛,功力之純青,施色之考究,堪稱元代佛教壁畫的藝術瑰寶。
水神廟是一座風俗性祭祀廟宇,它主要是祭祀霍泉神明應王的。在明應王殿內,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、大臣等泥塑外,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。水神廟的壁畫,不只是戲劇壁畫“絕”,殿內其余不同內容情節穿插合起的十多幅壁畫,都引起了考古工作者、藝術工作者和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和重視。殿內有面積近200m的壁畫保存完好。
打球圖
打球場設在“郊外"的山岡上。這里是一塊較平坦的小開闊地。打球者是兩位官員,呈南北攻勢。北邊一位舉起球桿攻球已畢,正蹲下仔細觀察;南邊的官員也彎腰看個究竟??拷边叺牡厣嫌幸粋€不大的圓坑,看來是將飛舞的小球往坑里打射。旁邊還站著兩名衛士,手里拿著兵器,并且他們還為主子的出擊而擔心。前邊一位回頭看端球勢,后邊一個緊盯著北邊的球坑,形象逼真至極。
經查閱《大不列顛大辭典》中高爾夫球的條目,條目中說高爾夫球是十五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球類游戲。然而壁畫告訴人們,公元十三世紀初,中國就有了此種球類的圖形。有人說,高爾夫球起源于山西洪洞,而且又早于西歐幾百年,這里的壁畫便是佐證。所以這幅畫對研究我國古代球類運動的發展,提供了難得的歷史資料。它同下部的下棋圖并列,反映了我國古代體育活動的兩個側面。受到了國內外體育界專家的關注。被中國體育博物館臨摹為該館的展品。一九九八年打球圖也被國家教委編入了《中國歷史》教科書內。
畫面所描繪的是兩位官員對弈攻棋的場景。擂臺設在荒郊群巒疊峰之中,厚厚的棋盤席地而擺。對弈者二人,觀棋者四位。后面還有一位少年騎手,驅駿而至。
對擂者雙方,聚精會神,目不轉睛。北邊的棋手,左腿重于石下,右腳曲于腹前,靴底朝外,身子微傾于前,他全神貫注地盯視著對方的手指,思考著棋勢的發展;南邊的對手,左腿盤于石上,右腳重吊在石下。他不慌不忙,炯炯有神的目光顯示著雄才智謀,他手指夾著一子兒,攻下了關鍵的一步。
棋盤之后,觀陣者神態各異??坑液蠓阶鴥晌?,一個雙手持宮扇,一個右手抱行李,注意力高度集中,且又觀棋不語;右邊兩人,一人抱壺,一人捧杯,由于棋局的激烈,主子顧不得用酒、奴仆顧不得斟杯。整個畫面結構嚴謹,扣人心弦,達到了較高的藝術造詣。再加之這盤激烈之戰,敵于效野,大自然的秀麗幽靜,給對弈者緊張心情和高超棋藝,更具有一種反襯氣氛--這里就是戰場。
賣魚圖
這幅漁夫賣魚圖,繪制在東壁梳妝圖的左下方。畫的內容,易看易懂。它反映了元代社會經濟交易的一個側面,是當時社會留給人們的極富有生活素材的佳品。在我國古代寺觀壁畫中也是極難見著此類內容的。
畫面以極其逼真的筆觸,充分表現出當時做官為宦者與勞動群眾之間的強烈反差情景。在人物中,五名官員個個肥頭大耳,肌肉豐腴,衣冠楚楚,堂而皇之;而漁夫老人卻是瘦骨嶙峋、彎腰駝背、衣衫簡陋。這樣貧富差異的畫面,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。另外,從官員人物停止酒宴到全力以赴地監視稱魚的場景來看,足見封建社會官吏與勞動人民之間的距離之大,反差之明。一個小小的買賣小魚之事,當官的卻怕一個瘦老頭虧了他們。于是乎,一個官員親自吊秤,另三個官員目不轉睛地死盯秤桿,尤其是飯桌后那位老仕,一手舉壺,一手制止了旁邊的另一位端盤者,意思是:“你先等等,我看他稱得對不對!”再看那位復稱的官員:他的右手小指竟在秤桿上作梗…這又如實表現了封建官吏的吝嗇和奸詐。畫家的把當時這類常見的社會現象,描繪在自己的筆下,如此淋漓盡致的剖析,假如作者沒有細膩的觀察和深厚的生活底子,絕不會寫出如此畫作的。
水神殿重建于元仁宗延祐六年(1319),壁畫完成于元泰定元年(1324)。隨著蹉跑歲月,壁畫雖有剝落,但六百八十多個春秋仍然保持著創作初期的艷麗色澤,這應當歸功于當地老百姓的淳樸愛護,另一個就是水神殿自身的密閉遮光好的這一重要原因。
廣勝寺,元代壁畫,廣勝寺壁畫,下棋圖,打球圖,賣魚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