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廣勝寺
原名俱廬舍寺,亦稱阿育王塔院,唐代改稱廣勝寺
景區簡介
霍太山(廣勝)風景名勝區位于洪洞縣城北霍山南麓。寺區古柏蒼翠,源流清澈,山青水秀。整個建筑群分上、下兩寺和水神廟三部分。上寺在霍山南脈山頭,古柏聳翠,寶塔高峙,璃璃構件金碧輝煌。下寺在山麓,隨地勢高低,依次而建,殿宇高低錯落,層迭有致,是一組富有變化的寺廟建筑群。水神廟在下寺西側,與寺院僅有一墻之隔,廟內供奉明應王。
廣勝寺上寺位于洪洞縣城東北10公里霍山南脈山頭,由山門、飛虹塔、彌陀殿、大雄寶殿、毗盧殿、觀音殿、地藏殿、韋陀殿及廂房、廊廡等組成。寺院創建于東漢建和元年(147),當時稱阿育王塔院,又名俱盧舍寺。塔下地宮內保存著釋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。寶塔內底層有釋迦牟尼銅鑄佛像,塔外周圍有八大菩薩、四大天王來護法。到唐代大歷四年(公元769年)擴建后,當時的汾陽郡王郭子儀游歷于此處,看到這里山清水秀,風景獨特,便奏請代宗皇帝李豫賜額“大歷廣勝之寺”,意為“廣大于天、勝名于世”。后來人們簡稱“廣勝寺”。廣勝寺經歷千余年的興廢重建,現存主要為明代建筑,形制結構仍保持元代風格。
下寺山門稱為天王殿,是一座屋宇式門廳,面闊三間,進深二間,單檐式山頂,前后檐又施腰檐,檐下有斗拱和垂柱,形似雨搭,構成重檐的外觀,手法奇異,為他處所未見。殿內有跨度很大的橫向大月梁,雖無梁架題記和碑文記載,但從結構和手法上看,屬于元代建筑,大殿前后開門,“天王寶殿”的匾額不在殿的前門,都嵌在后門之上,實在令人費解。殿內塑有四天王像,不是兩面相對,而是背對背,中間有屏風相隔,更是別出心裁。
水神廟始建于唐貞觀年間,因元時大地震毀壞,于元延佑六年(公元1319年)重建,東西寬深各五間,四周有圍廊,重檐歇山頂。檐下元塑二門神峙立,威嚴肅穆。殿內大小塑像九尊,中央為水神明應王,兩側四個童男童女,塑工極為精美,衣飾合體,神態嫻靜,形象逼真。臺下水神的四個官員面目各異,細膩而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地內心活動,為建殿時作品。
廣勝寺以三絕一奇一特聞名天下,三絕即天下第一塔飛虹琉璃塔,稀世孤本《趙城金藏》,華夏瑰寶元代戲曲壁畫;一奇即唐代左右扭古柏;一特即廣勝寺建筑之奇特。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,包括山門(元代戲臺)、儀門、明應王殿等建筑。在“明應王殿”內,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、大臣等泥塑外,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。這是“我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”。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”的元代戲劇壁畫,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,它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和舞臺藝術的少見資料,被人們譽為廣勝又一絕。1998年,該畫與西壁的打球圖同時被編入《中國歷史》教科書。